爸爸妈妈无疑是爱孩子的。但因为工作繁忙或一些不经意的言行,却可能无意中伤了孩子的心。
挑拨式。“爷爷奶奶不疼你,将来少去他们家,只有母亲最疼你!”“你爸老出差,都不陪你玩。”
有的爸爸妈妈喜欢把婆媳矛盾、夫妻矛盾的战火引到孩子身上,讲他们家庭成员的坏话。如此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。孩子对爸爸妈妈双方都有一种本能的爱和尊敬,这也是他们同意爸爸妈妈教诲的基础。假如常在孩子面前指责他们,就会破坏他们在孩子心里的形象,甚至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。攻击他们的家庭,更会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断层,缺少温暖和安全感,日渐变得顽劣反抗,甚至怀有敌意。爸爸妈妈要用平和的态度教育孩子,在孩子面前要尽力维护他们。
依赖式。“儿子,你就是母亲的依赖,母亲的后半生全指望你了。”
在情感上过分依靠孩子,以妈妈依恋儿子居多。健康的依恋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。但假如妈妈过分依恋儿子,老公反倒成了外人,会使孩子“取代”爸爸的角色,对将来的婚恋、交友产生影响。找对我们的角色,家庭关系才能正常。不要由于夫妻关系不好,就过分依恋子女,而是要与他们充分交流,一同打造健康的家庭关系。
哀怜式。“父亲没本事,赚钱少,不可以给你买进口玩具。”
一些爸爸妈妈会在孩子面前表露自卑感,以减轻对孩子的愧疚。如此容易把自卑感“传染”给孩子,让他们感觉,“父亲没本事,我又能如何!”爸爸妈妈本该是替孩子遮风挡雨的大树,当孩子发现这颗大树“漏雨”时,还如何能坚定自信呢?当孩子有了攀比心,便会向爸爸妈妈提出很多疑问。这个时候,爸爸妈妈第一要挺起脊梁,相信自己能给孩子比较合适的生活。随后要用辨证的看法去贬恶扬善,引导孩子踏上坚实的成长的道路。
抱怨式。“要不是早上叫你起床你不听,我上班如何会迟到!”“要不是当初生你,我如何会落下这个病!”
爸爸妈妈的抱怨好似一剂毒药,会慢慢侵蚀孩子的身心,直接影响孩子看待问题的方法。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孩子也变得爱抱怨,遇到事情推脱责任。爸爸妈妈应先做好自己,还要掌握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。
过分娇纵式。“要什么尽管说,父亲什么都给你买。”“宝贝,母亲全都听你的。
被过度宠溺的孩子不了解为人着想,自私自利。爸爸妈妈满足了他的无理需要,慢慢的孩子心里就会产生“我是老大”的思想,不会让步和宽容,更受不了委屈,性格骄横,行为乖张专横。过分娇纵有百害而无一利,如此的爸爸妈妈应尽快检讨我们的行为。
冷漠式。“母亲累了,没时间助你检查作业。”“我忙,你一个人玩,别烦我!”
4岁的萌萌一放学就跑出教室,迫不及待地向母亲展示自己亲手做的手工。母亲瞟了一眼,随口说了句:“嗯,挺好的,快点走吧。”萌萌不高兴地说:“母亲都没好好看!”母亲声音也高了起来:“看什么看!再不走又要堵路上了,母亲还急着回家做饭呢!”有的爸爸妈妈为人冷漠,养育子女就像是完成任务。如此的态度会让孩子与爸爸妈妈疏远,甚至成为“没温度的人”。因此,除去要让孩子吃饱穿暖以外,爸爸妈妈必须要让孩子感觉到你的爱。
过望式。“你要把前三名作为永远的目的,以后考上清华[微博]、北大。
有的爸爸妈妈给孩子设置了各种宏伟蓝图,把我们的梦想寄托在他们身上,不断给孩子施压。当孩子不断迎合父母的期许时,就容易失去自我。即便他们真的非常“出色”,但内心却可能千疮百孔。调查显示,大学中有心理障碍的孩子,23%在初高中被公觉得“非常出色”。还有的孩子没办法达到爸爸妈妈的期许,因而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。孩子有我们的成长轨迹,也有我们的专长,可以让他们自由进步,爸爸妈妈把握好道德方向即可。